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浔阳彭晓山话因吟潭感赠晓山 清末至现当代 · 王易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为念湘阴居士,安心无地只逃禅。
行藏草草真成梦,云树沉沉各一天。
夜雨秋池留此夕,松风琴韵忆当年。
蓬蒿羡子能高卧,苦我犹矜泊宅编。
李三洲自蜀回 其一 明 · 王渐逵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领略名山得更奇,仙姿灵质夙深期。
青城道士多相识,新写参同注疏归(因出真人彭晓《参同契注疏》。)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叙 五代 · 彭晓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按神仙传。真人魏伯阳者。
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
惟公不仕。修真潜默。
养志虚无。博赡文词。
通诸纬候。恬淡守素
唯道是从。每视轩裳。
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
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
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
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元奥。
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
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
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
遂行于世。公撰参同契者。
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
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
叙其离坎。直指汞铅。
列以乾坤。奠量鼎器。
明之父母。系以始终。
合以夫妇。拘其交媾。
譬诸男女。显以滋生。
析其阴阳。导之反复。
示之晦朔。通以降腾。
配以卦爻。形于变化。
随之斗柄。取以周星。
分为晨昏。昭诸刻漏。
故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
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
以真铅为药祖。以元精为丹基。
以离坎为夫妻。以天地为父母。
互施八卦。驱役四时。
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运五星二十八宿环列鼎中。
乃得水虎潜形。寄庚辛而西转。
火龙伏体。逐甲乙以东旋。
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公因取象焉。非天下之至通。
其孰能与于此哉。乃见凿开混沌
擘裂鸿蒙。径指天地之灵根。
将为药祖。明视阴阳之圣母。
用作丹基。泄一气变化之元。
大冶生成之本。非天下之至达。
其孰能与于此哉。其或定刻漏。
分晷时。簇阴阳。
走神鬼。蹙三千六百之正气。
回七十二候之要津。运六十四卦之阴符。
天关在掌。鼓二十四气之阳火。
地轴由心。天地不能匿造化之机。
阴阳不能藏亭育之本。致使神变无方。
化生纯粹。非天下之至明。
其孰能与于此哉。契云。
混沌金鼎。白黑相符。
龙马降精。牝牡袭气。
如霜马齿。如玉犬牙。
水银与姹女同名。朱汞共婴儿合体。
明分药质。细露丹形。
尽周已化之潜功。大显未萌之眹兆。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哉。
其有假借爻象。寓此事端。
不敢漏泄天机。未忍秘藏元理
是以铺舒不已。覼缕再三。
欲罢不能。遂成篇轴。
盖欲指陈要道。汲引将来。
痛彼有生之身。竟作全阴之鬼。
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与于此哉。
复有通德三光。游精八极。
服金砂而化形质。饵火汞以鍊精魂。
故得体变纯阳。神生真宅。
落三尸而超三界。朝上清而登上仙。
非天下之至真。其孰能与于此哉。
晓所分真契为章义者。盖以假借为宗。
上下无准。文泛而道正
事显而言微。后世议之。
各取所见。或则分字而义。
或则合句而笺。不无畎浍殊流。
因有妍媸互起。末学寻究。
难便洞明。既首尾之议论不同。
在取舍而是非无的。今乃分章定句。
所贵道理黏。合义正文。
及冀药门附就。故以四篇。
统分三卷。为九十章。
应阳九之数。名曰分章通真义。
复以朱书正文。黑书旁义。
而显然可览也。上卷分四十章。
中卷分三十八章。下卷分十二章。
内有歌鼎器一篇。谓其词理勾连。
字句零碎。分章不得。
故独存焉。以应水一之数。
喻丹道阴阳之数备矣。复自依约真契。
撰明镜图诀一篇。附于下卷之末。
将以重启真契之户牖也。晓因师传授
岁久留心。不敢隐蔽元文。
是用课成真义。庶希万一。
贻及后人也。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彭晓叙。
参同契通真义后序 五代 · 彭晓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参同契者。
参杂也。
同通也。
契合也。
谓与诸丹经理通而契合也。
凡修金液还丹。
先寻天地混元之根。
次究阴阳分擘之象。
明水火相克。
复为夫妻。
认金水相生。
反为父子。
故有男兼女体。
则铅内产砂。
女混男形。
则砂中生汞。
日者阳也。
日中有乌。
阳含阴也。
月者阴也。
月中有兔。
阴含阳也。
此天地显垂真象。
令达者则之。
可谓真阴阳也。
复有阴阳反复之道。
水火相须之理。
造化生成之径。
既知其径。
须原其根。
根者则天地混元之根也。
既得其根。
须取其象。
象者则阴阳分擘之象也。
既得其象。
须循动静。
既循动静。
须知其数。
既知其数。
须依刻漏。
既依刻漏。
须明进退。
既明进退。
须分龙虎。
既分龙虎。
则南北之界定矣。
金木之形全矣。
大道之丹成矣。
复有内外法象内外水火。
有坛灶焉。
有鼎室胞胎焉。
有爻象焉。
有水火之候焉。
有抽添之则焉。
有捣驾之模范。
有离合之形体。
皆头头俱备。
阙一不可。
志士又须彻声色。
去嗜欲。
弃名利。
灵山
绝常交。
结仙友。
隐密曹溪
尽夜无怠。
方可期望。
或不如是。
则虚劳勤尔。
阴真君曰。
莫辞得失。
一志而修。
还丹可冀也。
时孟蜀广政十年岁次丁未九月初八日
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彭晓叙。
题纳甲图 宋末元初 · 方回
 押词韵第四部
朝有读书客,过我携酒壶。
问我参同契,汝亦尝读诸。
虞翻纳甲法,即是先天图。
伯阳窃其秘,静夜观蟾蜍。
初八二十三,艮兑丙丁殊。
上弦进火候,下弦退阴符。
望盈仰乾盖,晦灭俯坤舆。
震巽庚辛对,坎离戊己俱。
朔旦之日中,交媾水火炉。
彭晓彼何人,哓哓争鲁鱼。
可惜非易学,欲飞血肉躯。
借易弄丹术,邹䜣曷不诛(同上书卷三一)
芍药真一子 其一 乙酉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一姓姚黄后,谁云不再王。
三月闰,梦醒十年狂。
北地倾城色,西天聚窟香。
瑶台明月在,重见有娀将(《楚词》:见瑶台之偃蹇兮,求有娀之佚女。)
芍药真一子 其二 乙酉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自怜天下色,生不作花王。
西子归时恨,东皇去后香。
残春犹觉贵,绝代共言狂。
欲署晖章殿,惭非韦仲将
芍药真一子 其三 乙酉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曾酣三市酒,不让百城王。
中唐晚,人如小杜狂。
楼台都隔梦,茵溷各飘香。
无限花前泪,东风与寄将。
晋祠和仙姊真一子癸未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四
郦亭注已说羁游,依旧凉堂杂荫幽。
树保天年隋甲子,水亡人国晋春秋。
剪圭泽远崇祠在,县瓮山明夕照留。
自昔灵妃此栖泊,骖鸾应上洗妆楼。
牡丹真一子乙酉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绝代天人不肯狂,生来流丽更端庄。
从此外看无色,云在空中听有香。
七宝楼台临阆苑,六宫粉黛避昭阳。
双修福慧须珍重,合把优昙供法王
将返京师和仙姊真一子赠行韵 其一 癸未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四
旧游回首屈原沱,我发初生姊髻矬。
二十馀年如梦短,桑田欲改洞庭波。
将返京师和仙姊真一子赠行韵 其二 癸未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四
万感催人出涕沱,英雄难挽日轮矬。
顾随骑鹤西湖去,千树梅花压碧波。
将返京师和仙姊真一子赠行韵 其三 癸未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四
纸帐春光尚澹沱,寒梅枝压竹篱矬。
花天怕展娄罗历,电谢从来有尺波。
将返京师和仙姊真一子赠行韵 其四 癸未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四
青篷听雪过江沱,阿弟华年气未矬。
堪笑幽并驴背客,壮怀惟拟占烟波(时由弟将入。)
真一子青城山韵三首 其一 乙酉九月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顺鼎女兄曰真一子,仙三年矣。尝同游悬瓮,唱和甚多。昨余游青城,《即事》一诗有『云中』之句。归读新题绝句,乃知果同游也。因和韵三篇,并著鸾音于后,聊以识兄弟之奇缘,表天人之精契云。
居然裙屐两飞仙,对影闻声岂隔天。
同立万重云海上,白兜罗地软于绵。
真一子青城山韵三首 其二 乙酉九月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山中昨遇采芝仙,劝我吹笙莫上天。
持赠白云知有用,九州衣被待装绵。
真一子青城山韵三首 其三 乙酉九月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六
廿年尘梦小游仙,回首难忘兜率天。
君见蕊珠宫内侣,好为阿弟致缠绵(前岁女兄传语云:他年相见于蕊珠兜率。)
悟真篇注序乾道九年八月 宋 · 翁葆光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
紫阳陈仙翁,武夷人,有《语录》传世,为六十四说,分言性命二宗,内外二药。
又云:「不读古文《龙虎上经》,不知两弦金水之妙;
不读《参同契》,不知日月一斤之精;
不读《悟真篇》,不知二章金碧之神。
斯道也,妙中之妙,玄中之玄。
必也采龙虎未分之气,吸龟蛇初孕之精,三百爻中或文或武,六十卦内曰屯曰蒙。
结丹于片饷之间,成道于九年之上」。
又云:「道在内来,安炉立鼎却在外;
道在外来,真铅真汞却在内。
内一斤,外一斤,紫金化紫粉,紫粉化金丹。
此先天内药、外药之辨。
如斯二者之同出,又斯二者之异名。
内外之道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所以道外药还如内药,内通外亦须通」。
以此观之,紫阳之道与悟真同。
先子尝谓余曰:天台仙翁道成受命于上帝,为紫玄真人,默相皇都
时尝显没,与世比肩,人莫之识。
少偕我祖肄业辟雍,惟翁不第,夙挺灵根,因玩佛书,忽至击竹有感,顿悟无生直超真空清净性海。
晚年遇青城丈人成都,尽得金丹妙旨,洞晓阴阳颠倒互用之机,天地返覆生成之理,故能修真复命,鍊形升于无形,抱一虚心,性命咸臻于空寂。
是以形神俱妙,与道合,变化无穷,普现法界,即兹妙用,广度群迷。
向在元丰间,与刘奉真之徒广宣佛法,亦以无生留偈入寂。
奉真之徒,已焚其蜕,获舍利千百,其大如芡。
后七年,奉真之徒到王屋山,复会仙翁如故,此又示其形神俱妙、性命两全之玄也。
仙翁蕴性仁慈,慷慨豁达,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宗一致,妙用无殊。
不欲独善诸身,乃作《悟篇》,提诲后学。
先以神仙命道诱其修鍊,以金丹之术首咏是篇,终以真如空性遣其幻妄,故以禅宗歌咏毕其卷末。
所谓金丹之要者,以二八真阴真阳之物立于炉鼎,诱先天之一气,归斯炉鼎之中,变成一粒,大如黍米,号曰太一真气
是以首列七言四韵一十六首,表其真阴真阳之数也;
次咏五言四韵一首,以表太乙之奇,即金丹一粒也。
既得一粒,饵归丹田,然后运火,依约六十四卦而行之,故续以绝句六十四首,以按《周易》六十四卦也。
夫火之功有十月,并沐浴共十有二月,故又续《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应周天之岁律也。
十月功备胎圆,而形化为纯阳之气,故总吟成律诗八十一首,象其纯阳九九之数也。
形化气矣,然后抱元九载,鍊气成神,以神合道,故得形神俱妙,升入无形,与道合而不测,是以神性形命,俱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也,故以禅宗性道歌颂诗词三十六首毕其卷末。
已上皆取象金丹大旨,次序如此。
乃若药物火候,口诀纤微,悉寓意在歌咏之中,览者自可寻文悟解也。
顾后传之寖广,文理次序亦颇不同,多有舛谬,惟龙图陆公之孙思诚所藏家本为真。
此乃仙翁亲授之本也,思诚亦自序其所得之详于卷末矣。
余因游洞庭,得斯真本,改而正之,始悟仙翁所作之意,次序篇章,莫不取金丹之法象也。
其文虽约,而妙理该著,寓意虽微,而比类亲切,诚为学者之真归,群经之要览也。
今之学者多取傍门非类而證之,以天庭至宝、玉壶圭丹、混元胎之类妄乱穿凿,终莫际其深根固蒂之要。
又有叶文叔者,以太极大衍之数释而辨之,复撰为图,附于卷末,谓之《悟篇外传》。
此乃帘瞻幕影,定马为乾,非惟紊乱真经,致使学者为之惑误。
仙翁有言曰:「靡肯自思己错,却将错路教人。
误他永世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
文叔之谓乎!
殊不知金丹一粒,即太极之一气,圣人假借二八之物,擒此一气于一时中,变成一粒,殊不出一时辰中,饵之立超圣地。
故仙翁曰:「一时辰内管丹成」。
又曰:「一粒灵丹吞入腹,方知我命不由天」。
岂虚语哉!
文叔不达斯理,反以一时为非止一时。
若以非止用一时而言之,是非三年必九载矣,岂为至简至易,而仙翁何故有「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之语耶?
又以一粒为一日,以为有一日之丹,妄引真一子「日食一粒」之语为證,尤不真一子之意也。
若以日食一粒与一日有一日之丹,而推之三年九载,必三千有馀粒矣,岂仙翁独以一粒之语而诳人乎?
举此两端,足知文叔不得金丹之术明矣。
是以妄乱笺注,讹谬非一,抑不知太极大衍之数,其实运火之托象,似是而非也。
若以托象求金丹之至道,是描龙致雨、画饼充饥,不亦难乎!
余固不才,幸踵仙翁之颜铸,既承真荫,寅夕不忘,安忍缄默,坐视红紫乱朱,而不能广仙翁之意,辞而辟之,以级将来,而祛未悟者耶?
是以不惧天谴,直泄天机,课解真文。
谨依仙翁之秘旨,曰:夫鍊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
次辨真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
假此炉鼎之真气,施设法象,运动周星,诱此先天之始气。
不越半个时辰,结成一粒,附在鼎中,大如黍米,此名金丹也。
取此金丹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捕鼠,如鹯搦鸟,不能飞走矣。
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阳火,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
尾闾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逆上泥丸,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状如雀卵,馨香甘美。
此名金液还丹也。
徐徐咽下丹田,结成圣胎,十月胎圆火足,即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而无饥渴寒暑之患,刀兵虎兕之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
方始投于静僻之地,兀兀面壁九年,以空其心,谓之抱一。
九年行满,形神自然俱妙,性命双圆,与道合,变化不测矣。
此名九转金液大还丹也。
丹虽分三,道实一揆,必自小而中,自中而大。
丹入道之次序也。
余故分为三卷:上卷以鍊金丹为强兵战胜之术,中卷以运火金液丹为富国安民之法,下卷以九转大还丹为神仙抱一之道。
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
此乃无上无极上品天仙之甲科,至真之妙道也。
五师宗祖口口相传,惟此一法耳。
其要至简至易,不逾片言。
圣人恐泄天机,故以乾坤炉鼎、龙虎铅汞之类,以至不可胜举之异名,无过比喻金丹法象而已。
余今攒集异名,一一指其至当,罔敢遗漏纤微。
又恐学者未明作用之妙,是以覼缕再三,复撰《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论》、《三乘秘要诗》附于卷末,罄竭精微,可谓大泄天地之真机,全露仙翁之秘旨矣。
愿贻同志,俾易研精,灼然直际悟真,永为正眼法印,而不惑于邪宗曲派之说也。
时皇宋乾道癸巳中秋,象川无名子翁葆光谨序。
按:《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首,正统道藏本。
古文龙虎经注疏后序 宋 · 王道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四、《古文龙虎经注疏》卷末
真人彭晓作《金钥匙》,云:「余始分擘《参同契》章义毕,偶温故经,览太白真人歌,遂起意撰《黑铅水虎》《红铅火龙》二篇」。
其略曰:「夫黑铅水虎者,是天地发生之根,乃有质而有气也。
夫红铅火龙者,是天地发生之本,乃有气而无质也」。
探赜两论,万古不易之语也。
以道观之,有质者,非五金八石、硝霜浆露、阴道九一之术也;
无质者,非六欲七情、灰心兀坐、存想三一之法也。
是以古人言有质者,真铅也,太阴月之精也,为天地万物育形之母。
无质者,真汞也,太阳日之光也,为天地万物发生之父。
铅汞二体,互相孳胤,循环不绝,可谓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祖宗也。
故我真人上士莫不留心注意,采取太阴之精,设其法象,诱会太阳之气,归于神室之中,结为金液神丹。
太阴之精,乃金华黄芽也;
太阳之气,乃流珠姹女也。
故经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
又云:「河上姹女,灵而最神。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流珠姹女,其性不定,易得飞走,若不以鼎器方便呼召,安肯等閒住于杂物之上哉!
故造大丹,先制真铅,拟象天地而为神室。
上釜象天,为雄,为乾,为离,为日,为火,为阳,为木;
下釜象地,为雌,为坤,为坎,为月,为水,为阴,为金。
两釜相合,象若鸡子,其中虚空,纵广寸馀,以安灵汞。
又坤母、金妻也,乾父、木夫也。
火龙既交于神室之下,则金虎情合于中,交合不已,孳产无穷。
而木中生魂,金中生魄,魂魄凝然,化而为气,渐生鄞鄂,交结流珠,名曰金液。
故古歌云「束身歛魄充虎饥,虎来食啖生髓脂」,髓脂即金液也。
又须寻灵山,选福地,造丹房,建星坛,安炉灶,铸鼎室,交合真友,总览纪纲,若头头具备,方得从事于斯也。
真一子作《参同契后序》云:「术士又须自彻声色,节嗜欲,去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潜修,昼夜不怠,方可希望也。
或不如是,则虚劳勤尔」。
阴真人曰:「不得地,莫妄为。
须隐密,审护持。
保守莫失天地机,此药变化不思议」。
又曰:「莫辞得失,一志而修,还丹可冀」。
兹岂设虚言而惑后世哉!
道昨遇师旨,颇历岁月,实缘官小,家贫俸薄,俗事纷冗,食指稍众,荏苒至斯,未能措置。
然而志不堕而心愈坚者,姑欲以待便风,终成其事耳。
所有《火候一十九图》,并具于《参同契》下卷之末,兹不复录也。
止将《攒簇周天火候图》、《金火相交生药图》二本,附于此经之末,以明龙虎之动静,证金木之玄功也。
道曾于乙巳岁三月十八日误蒙今上皇帝宣见,问以修生养性之事,道谨用《注疏龙虎经》、《补注参同契》义理进对。
躬承玉音,训以高义,从容移时,幸无疏虞,乃宿生千载之庆。
继于当年四月中旬承受官御药,叨沐宠光,以《注疏龙虎经》缮写修进讫。
道疏远寒微,深不自揆,僣为注疏,罪不容逃,赖圣主不即斥逐,过蒙省览,道死且不朽矣。
所有《补注参同契》章句颇多,注义稍广,不得同时投进,加之俸薄,乏力修写。
瞻望宸极,无缘上达,颙颙之心,但切驰仰。
后来颇有增损数字,谨别抄录,命工锓木,用传同志,或有见之者,不妨纵辔以先进也。
或曰:「《古文龙虎上经》文奥理深,不可轻议。
今公注疏文疏理浅,恐未必然」。
即答之曰:道自童稚以来究心篇卷,曾无懈怠,于今五旬有六,又遇明师口诀,非不精研也。
若将妄语以惑后人,昭昭上天,岂敢欺哉!
周易参同契解后序端平元年正月 南宋 · 王夷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五
尝闻先达高象先诗云:「《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
又古今诸仙多尊《参同契》为丹法之祖。
盖古有《金碧龙虎经》,辞寡意深,世人莫晓。
至汉魏君伯阳演经为契。
魏君上虞人,今越之公库板行,惟以彭晓《笺义》而为善本。
然世代迁革,今所行者已非彭真,独首叙与《明镜图》得魏君之旨。
至于诸家之注,皆以旁门附会,故张平叔慨叹「世人将仙经妄行笺注」者是也。
抱一先生陈君自淮游浙,学者以是书质其真伪,盖世之好异之士或以《参同契》为伪书,犹今所行麻衣之《易》也。
愚师事抱一先生最久,亲闻奥论,谓:「魏君以伯阳自名,实老氏之化身也;
而《参同契》辞章近古,全述真机,实魏君之言,非常人所可拟述也。
犹麻衣之《易》,实陈希夷记录麻衣之言,非世儒可道,而或者妄传以为己作,惑误后人,是犹贪天之功,岂不获罪于天耶」?
愚闻是语,心融意释,因请抱一先生为之注。
然而先生无心事事,不可以笔砚浼,愚时以一二段求释其旨,岁月既久,方成全编。
敬命梓工,以传同志。
噫!
《金碧经》待《参同》而始显,《参同》得先生解而始明,是由《春秋》之有《左传》,又得杜预为之释也。
上天怜悯学道者流,生先生于斯世,发明丹经之秘奥,学者秘而传诸,毋贻轻泄漏慢之谴,不胜至祷。
时端平改元正旦希微子王夷焚香再拜,誓心敬跋。
按:《周易参同契解》卷下,正统道藏本。